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三眼一板什么意思(戏曲板式的由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2:05:59    

中国戏曲唱腔系由唱曲发展而来 ,唱曲的基础是曲牌,最早的曲牌多出自“凉州曲”。凉州曲汇集了西域俗曲、佛曲和中原流落到凉州的乐府曲、清商乐、相和乐等。尤其西域俗曲和佛曲,因为曲调优美,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当时就有“凉州曲佳天下”的说法。这些凉州曲后被北魏政权带到了大同、北京一带,是北魏礼乐、燕乐的基础。北魏永昌年间设立乐户制度,专门学习唱曲,由此唱曲的就进入了职业化阶段。隋唐时期,还形成了皇家乐户—教坊。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这种风气之下,就出现了依据原来唱曲谱式,重新谱写新词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填词。一般把唱曲原来的谱式叫曲牌。慢慢地,人们往往就只记住了这些曲牌,而忘却了曲牌原来的唱词。依据这些独立出来的曲牌填词作曲就成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必须爱好。这就是唐诗宋词之所以发达的根本原因。

曲牌最大的弊端在于篇幅有限,为此古人常常通过不断重复歌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叠”,重复一遍为一叠,两遍为两叠,依此类推。毕竟这种简单重复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容上的大容量。

宋人孔三传创诸宫调,就是通过把同一宫调式的曲牌排列在一起,增加曲牌体篇幅的方法。诸宫调从技术上解决了曲牌体首先于篇幅的局限性。由此开始,中国的说唱艺术、戏曲声腔才开始起步。此后不论北方杂剧,还是南戏传奇,说到底都是诸宫调的变种。

相比之下,北方杂剧因为曲牌严谨,体例严格,后来显有变革。

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先由于大量北方流民的到来、聚集,导致的“十里乡俗不同”的原因,南戏率先抛弃中州韵,以俗语妯言歌唱曲子。这就开了中国戏曲地方化的先河。再后来,南戏普遍吸收了文人吟诵的形式到曲牌中,这就是著名的“滚调”。

滚调最先摆脱曲牌束缚,造成了自由吟诵式的歌唱形式,它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穿插在曲牌中间,随着“滚调”的不断成熟,就成了戏曲艺人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重要方法。

明末清初,南戏在北方开始流行。“滚调”混入杂剧(杂剧素以弦索伴奏,故此也叫弦索腔,也有叫丝弦的),就形成了一种伴奏的有节奏的自由吟唱的形式,听着似乎流水不断的,就俗称这种形式为流水调。流水调的唱词后来开始分上下句,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二犯”,也有叫做“二凡”、“二方”的。大体在清乾隆晚期,流水调跟胡琴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戏曲最早的板式——流水板,秦腔称之为代板。中国戏曲板腔体剧种的基本板式都是流水板,没有例外的。绍剧、上党梆子、川绑子、西秦戏等剧种目前都还以流水板为主要板式,

随着演唱经验的积累,流水板也就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演唱形式,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板式。最早跟流水调相融合的是吹腔,吹腔多为平调演唱的三眼一板形式,他跟流水调结合,早期叫“一流”,也叫“一字”,就是所谓的慢板,也叫沿袭早期叫法称之为平调、平板的。受说唱艺术的影响,一板一眼形式的说唱形式也融入流水板,俗称二流,也叫二六、二八。过去老艺人把以固定板式演唱流水板叫作“入流”。流水板、慢板、二六这三种板式是所谓板腔体的最基本形式,在实践中,这三种板式也会发生节奏以及歌唱形式的一些变化,但是,其主要结构几乎都无大变。

中国戏曲发展,有小令走向慢曲是第一步,打破慢曲束缚是第二步,第三部就是具有完整板腔结构的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