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7月7日是什么节日(七月七,真正的女儿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06:02    

七月初七,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叫做“乞巧节”“七夕节”,是一个真正的女儿节。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

相传七夕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民间一个被称为“七姐”的织女,织女被民众视为纺织女神,是女孩儿们崇拜的对象,所以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技艺。

△ 清 《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 陈枚绘 故宫博物院藏

《月曼清游图》册,清,陈枚绘,绢本,设色,共12开,每开纵37厘米,横31.8厘米。图为《七月“桐荫乞巧”》,刻七夕时,众女聚于桐荫下,比赛穿针引线的愉悦景致。乾隆帝御题诗: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新秋庭院足清娱,绿荫修梧三两株。步履溪桥怯无力,娉婷红里倩人扶。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清 姚文瀚《七夕图轴》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

△ 清 《十二月令图·七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用画笔将乞巧节的盛大场景呈现于画中,闺中妇女焚香设案,对月乞巧,祈求幸福的降临。而男人们或悠闲散步,或吹弹作乐。

宋代《醉翁谈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中,可见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 五代 佚名 《乞巧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了街市上热闹非凡的景象,还有许多关于乞巧的习俗。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清 任颐 乞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乞巧图》描绘的是妇女“投针验巧”的情形,一个石案上放着一个水盆,5个女子或立或坐围在周围,从神态看有些紧张、焦虑,都期盼着自己脱颖而出。右边两个女子看来是仆人,手里端着奖品,以便奖给获胜者。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明 仿仇英 《汉宫乞巧图卷》 国家博物馆藏

七夕乞巧是古代画家的热门题材,传世画作亦有多卷,而此图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图卷。长卷描绘了几十位宫中女子,她们三五成群,或坐或立,仪态端庄,梳高髻、环髻等,穿襦裙装,有的披帛,有的着腰裙,有的佩带结,细细描绘出古代女子乞巧的场景。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晒书晒衣

“七夕”节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玩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 宋 绿釉磨喝乐 故宫博物院藏

“磨喝乐”由梵文音译而来,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人偶,它表达的是一种求子的愿望。

“磨喝乐”的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的童子。七夕当天很多孩子也会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手撑荷叶效仿磨喝乐。

△ 清 丁观鹏《乞巧图》之“祭拜牛女双星与磨喝乐” 上海博物馆藏

明 仇英《乞巧图》(请横屏观看)↓△ 《乞巧图》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描绘烛火通明的庭院中,宫女们忙着准备茶点花果。屏风前的嫔妃,写字、看书或聊天,还有棋盘可供消遣。接着是宫女簇拥著嫔妃,三五成群,搬桌携物,缓缓前行,再经过一群刚刚赏鉴过青铜陶瓷等古玩的妃子,才看到宫人们开始穿针乞巧与祭拜活动,供桌上有泥偶“磨喝乐”用来供奉神灵,藉以乞巧与求得多子。全画充满华丽繁复的细节,令人眼花缭乱,借由描写七夕时的各种祈祝、乞巧活动,画家带领观者一窥宫中女子的风雅生活。

现代社会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逐渐成为“东方情人节”,从而逐渐淡化了本该关注的女性力量。

在遥远的封建社会,女孩甚至没有读书的权利,即便如此,在熙熙攘攘的时间长河中,老祖宗依然给女孩子们留下了专属节日。

在乞巧节这一天,女孩子们穿戴一新,又唱又跳,取清水、穿银针、送巧果、染指甲、求姻缘、洗头发、玩磨喝乐......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姑娘们做主角,尽情展示她们的青春与活力,也寄托着女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