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简单版(描写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8 10:06:57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提出了不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批判南宋当局的屈辱投降行为;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雄豪雅健为主。他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后世并称“苏辛”。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得就是诗人在黄沙岭的乡村中行路时的见闻和感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围绕着夜行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的上片勾画了一幅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鸣蝉”十分形象、传神,巧妙地将夜景融为一体,形成画面:月光流转,树枝上的鹊儿被惊动,由这一枝飞到另一枝;半夜阵阵凉风吹来,夜蝉便迎风低吟。深夜的乡村路上自然非常静,但恰恰由于静,月光的变化才惊动了鹊儿乱飞乱啼,恰恰由于静,才能听到清风中的蝉声。这样因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交织,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 把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是谁在“说丰年”?是蛙在“说丰年”。这里,词人将蛙拟人化了。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当词人在盛夏月夜的乡村路中行走,闻到两旁稻田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稻香,怎能不欣喜异常呢?


词的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眼前静谧的夏夜,但似乎夜雨将至,天外只有七八个星,看来乌云已起。词人写疏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所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雨是“两三点雨”,从山前飘然而至,这是夏夜骤雨将临的兆头。夜行乡村土路遇雨,夜行人一定不无焦虑,自然想找避雨之所。这样一来,结尾两句顺理而至:“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茅店”,可见词人对它并不生疏。可是因为一直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情结里,忽然遇雨,情急之下,匆匆前行。竟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路转”,“忽见”相得益彰,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全词以宁静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田园气息的夏夜,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优美景色及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