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三个秘密,每个都叫人惊奇,实情却令人唏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9 17:02:55    

知道点世界历史

第一辑 尼罗河的恩赐

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人类早期先进文明的代表,与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从位置上看,埃及恰好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联络带,地处非洲东北部,东有红海,北临地中海,东北方则与西亚陆路相通。从地形上看,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全长6670千米。它是古埃及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是为古埃及带来生命与繁荣的使者,如果不是每年7月到10月它都会定期泛滥,那么古埃及恐怕也不会拥有这样充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地。

尼罗河流域

在尼罗河谷地,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并从中发掘出大量的石斧、石刀、石锄和石镰等工具。历史学家据此推测:古埃及人大约是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就已经定居在尼罗河一带了。最初,他们的生活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比较粗陋。然后,他们将两岸的荆棘与草莽拔除,又挖渠筑坝,以河水来灌溉土地,并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就这样,这个气候干燥的地区,一点点地变成了丰沃的粮仓。后来,居住在那一片区域的古埃及人慢慢地向尼罗河谷地一带靠拢,聚集成一个个的部落,最终形成了古埃及最早的小国家,并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几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历史上,通常把北部自开罗至地中海沿岸的三角洲地区称为下埃及,南部自苏丹边界至开罗的狭长谷地称为上埃及。最初的时候,古埃及是由若干个州组成的,因为在当时,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而州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个个独立灌溉系统的小单位。当时,全埃及一共有40余个这样的州,每个州设有世袭制任职的州长,州长的权力范围包括祭祀、军事以及司法等,其职能相当于一个小国君;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图腾和州神,祭司、军官以及听从州长指挥的其他上层人物,共同构成了州的统治阶级。

下埃及王国的范围包括以布陀州为中心的古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区各州。下埃及国尊蛇为保护神,国徽是蜜蜂,国王(法老)头戴红冠。随着下埃及王国的出现,以尼赫布特为中心的上埃及也随之形成,该国尊鹰为保护神,国徽则为白色的百合花,国王戴的是白冠。

那时候,古埃及北部三角洲地区有许多沼泽,不便通行,因此各州之间相对是比较独立的,国王也很难掌控它们,这就导致虽然下埃及在文化发展方面比较兴盛,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它不如上埃及强大。而上埃及没有这种地理上的局限,因此国王能够更好地掌控各州,综合国力自然也就比较强盛,军事力量也较为强大,因此,上埃及逐渐成为当时古埃及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终于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向下埃及出兵,并统一了上、下埃及,开创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据历史学家考证,埃及王朝的历史,从美尼斯统一埃及开始,到被希腊征服为止,可分为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等时期。

在埃及王朝统一的早王朝时期,被征服的下埃及还没有彻底臣服于上埃及的统治,致使战争屡屡爆发。直至进入古王国时期,这些暴乱才逐渐平息下来,埃及王朝也才得以进入全盛时期。第三王朝时,为进一步控制下埃及,正式迁都孟斐斯。第四王朝、第五王朝时,相比早王国时期,法老的专制政权已经大为巩固。在这一时期,太阳神成为最高神,法老也开始自称是太阳神之子。在朝见法老时,大臣们必须匍匐于御座前,以胸贴地,用嘴唇去亲吻法老脚前的尘土,这样的礼仪充分体现出了法老对臣属无上的权威。

在古埃及,法老是最高统治者,各州的州长都由法老直接任命调遣。州长相当于法老在各地方的代理者,负责掌管全州的赋税、水利和司法,对于法老的一切政令都必须贯彻实施。法老以下是维西尔,相当于宰相,总揽全国司法、行政以及经济等重要政务,国王不在时甚至可以代行朝政。总而言之,维西尔的职责就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整个国家的行政、经济、司法、宗教等都在维西尔的职责范围之内。

在军事方面,军权可以说是法老专制王权的最重要支柱,所以,军队和军事机构的头目,通常都是从王族成员之中选拔的。那时候,军队里只有一个兵种,即步兵,配备武器为弓箭。古埃及人在东北边境西奈半岛和南方边境努比亚都设置了兵防,此外,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还在国内各地都设有堡垒。

到了第四王朝时期,开始以太子为维西尔。太子帮助法老治理国家,能借此获得统治的经验,从而巩固王权。但人们的意识中其实还没有完全消除从前遗留下来的上、下埃及的划分。到第五王朝时期,法老增设了南部总督,专门负责统辖上埃及各州的军务和政务,而法老和维西尔则亲自负责统辖下埃及各州的军务和政务。

在文化方面,下埃及最先出现了文字。如画成三条波形的横纹,表示水流动的样子。后来,有一部分图形文字演变成了音节符号和旨意符号,再之后又有表示一音一符的字母,一共24个。这些符号组成的词组,则有600多个。古代埃及人将芦管制成了可以书写的笔,又用菜汁和烟渣调和成用于书写的墨,将字写在纸草上。

古埃及在建筑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十分耀眼。在巴黎铁塔建成之前,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被现代人誉为古代世界的奇观。著名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就是在拉美西斯二世时建成的,总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殿中圆柱共134根,其中12根最高的圆柱位于正中间,高度达到了21米,每根柱顶上差不多可以容下100人。此外,埃及还有许多庄严宏伟的古建筑,在历史上也都非常有名,如拉美西斯二世墓、卢克索尔神庙、埃尔—阿玛尔纳的宫殿等。这些古代埃及统治者兴建的宏伟建筑主要是为了体现法老神权的无上地位。

除此之外,古埃及人在数学、艺术、天文以及医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是从古埃及的太阳历演变而来的,而木乃伊的制作则反映了古埃及人在人体解剖这一医学领域丰富的知识积累。

经过几度繁荣昌盛的发展之后,古埃及文明开始逐渐衰落。尤其是后来,随着波斯帝国的崛起,埃及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埃及文明是从来不曾褪色的,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珍贵遗产。

法老的转世之梦——金字塔

在遥远的东非地区,至今仍有80余座金字塔遗迹,它们矗立在尼罗河下游,遍布于今天的苏丹和埃及境内。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三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呈正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有点像汉字的“金”字,所以在中文中称之为“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和尼罗河风光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游客眼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美景,引来无数人流连忘返。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心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如此庞大的金字塔究竟造于何时?它们究竟是为何而建造的?在那个技术能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人们又到底是怎样将它建成的?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唯一的记载是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他认为金字塔是由10万名劳力花20年时间才建成的。然而这本书问世时距离金字塔建成已经过去了足足2000年,其描述是否可信,引起了诸多历史学家的争论。后来,根据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推测,得出了一个基本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以当时的建筑条件来说,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人花费数十年时间才有可能完成。

埃及金字塔

考古学家结合各种因素以及历史文献中的点滴资料,推断出了建造金字塔的实际情形:10万名工人分工协作,四处搜集修建金字塔所需的石块,有一些是就地取材的,有一些则是从尼罗河西岸或亚斯文等地开采之后,再用小船经过尼罗河运过来的。由河岸到工地的这一段路程,工人们需要用无数的圆木铺在道路上,然后用绳索拉动巨石在圆木干上滚动,慢慢地拖至工地。因为金字塔必须是一层一层往上垒,所以工人们必须随着金字塔的加高一点一点地加高路面,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仅仅用在修建斜坡上的时间就超过10年。修建金字塔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因此每3个月就要轮换10万名工人,除去修建斜坡的时间,堆砌巨石所用的时间也长达20年。其间轮换的工人数量,可谓不计其数。

那么,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金字塔,有着怎样的用途呢?这要从埃及法老的葬礼和陵墓说起。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法老去世,通常会建造“马斯塔巴”(阿拉伯语,意即“石凳”)来作为灵魂安息的地方。左塞尔是第三王朝的法老,他在位时,埃及国力十分强盛。在他看来,法老即便是死后,也应当得到最好的一切,而“马斯塔巴”显然体现不出法老的尊贵,因此,他便找来了杰出的建筑师伊姆霍太普,命令他为自己修筑一座高大而不朽的王陵。为了完成法老的嘱托,伊姆霍太普决定弃用泥砖,并让人从山上开采下许多巨大的方形石块,经过数次修改之后,伊姆霍太普终于拿出了一份令人惊讶的设计方案,并最终用那些巨大的石块,建成了一座高达61米的梯形金字塔。塔外以精致的白色石灰岩包裹,周围环绕着高大的祭祀殿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到了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日益精湛,法老们建造的金字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这期间,著名的胡夫、哈夫拉、孟考拉祖孙三代法老在开罗附近分别建造了三座规模较大的金字塔。

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6.59米,底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达5.29万平方米,相当于七八个国际标准大小的足球场总面积;塔身大约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巨石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全部石块总重量约为684吨,是所有现存的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虽然历经数千年岁月之后,它的顶端已经被侵蚀了近10米,但在1889年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它一直占据着世界上最高建筑物的宝座。

胡夫金字塔的神奇之处在于,建造金字塔的巨大石块之间没用任何黏着物,完全靠石块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塔身表面接缝处严丝合缝,甚至无法塞进一片锋利的刀片。正是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让金字塔即便历经数千年也仍旧稳稳地矗立在时光之中。另外,在胡夫金字塔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出入口,这个出入口的设计之精妙,令当今的建筑学家们都称赞不已。因为100多米高的金字塔仅由石块堆砌而成,如果出入口设计成常见的四边形,塔身的巨大重量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当时的工匠将出入口设计成了三角形,均匀地分散了压力,使得出入口的结构十分稳固。

在胡夫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塔的附近是那座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西方人称它为“斯芬克斯”。整个狮身人面像,只有狮爪是由石块砌成,其余部分则是直接开凿于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着哈夫拉的头部和狮子的身体,高约22米,长约57米,面宽约5米,仅一只耳朵大约就有2米高。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所以就造了这样一座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时至今日,450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狮身人面像当年的宏伟。

孟考拉金字塔塔高仅66米,虽然也相当于今天20多层的高楼,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比前两座要小得多。

那么,当年的法老们兴建规模如此庞大的坟墓,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和含义呢?这一直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千百年来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苦苦地寻觅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发现,法老在古埃及人心中就犹如人间的神,他带领人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为人民主持正义,并且管理国家,而金字塔对于古埃及人来说,也不仅仅只是坟墓那么简单,它还是太阳光线的象征,同时也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无数出色的雕刻家、工程师以及难以计数的工人都坚信,若是能为法老建筑起通往天堂的阶梯,那么必将得到法老的庇佑,所以,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甚至是心怀虔诚地为法老修建坟墓的。

当然,在政治层面上,金字塔也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和强盛。因为有着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所以法老才可以倾尽一国之力,去建造他的金字塔。不过,数千年过去了,当年的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对于时至今日依然高高矗立的金字塔,人们的理解用一句西方谚语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青春不愿面对的是时间,而时间不愿面对的,是金字塔。”

公历的由来

众所周知,公历是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历法,而公历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古代埃及的太阳历。那么,当年的埃及人是如何制定历法的?这要从当时的农业社会说起。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时候耕作,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都是有说法和规律的。在一年中,只有选择好最适当的时机来进行耕作、播种与收获,才能保证田地的丰收。所以,想要提高农业生产,历法的确定就非常重要了。埃及人最初所制定的历法虽然名字叫作“太阳历”,但实际上与太阳并没有关系。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且大部分的国土都被沙漠所覆盖,若是从自然条件来看,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居住。但这一切因为尼罗河的存在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前,每年6月,尼罗河都会涨水,7月到10月则是泛滥期,大量的腐殖质随着洪水的泛滥,浇灌到两岸干涸龟裂的农田中,一直到11月,泛滥的洪水逐渐退去,乌黑肥沃的土壤才现出真容。可以说古埃及全仰仗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才得以延续下来,并且成为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由于尼罗河基本上每年都是定时定量涨水,从未造成过洪水滔天的灾难,因此,古埃及人开始试着结合水利灌溉系统来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要知道,历法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比较容易确定的是日和月,而年的长度想要确定清楚却不太容易。因此,任何一种历法制定的基础都是确定以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端。

在古王国时代,古埃及人发现:每次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时候,在清晨太阳升起的地平线上,都能看到天狼星的出现(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于是,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但是人们又发现,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与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并不完全重合,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少许误差,古埃及人经过推算证明,天狼星偕日升每隔120年正好相差一个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与尼罗河泛滥的周期重新准确地重合。在埃及神话中,天狼星又被称为天狗,所以这个1460年的周期也称为天狗周。

令人吃惊的是,古埃及人基于尼罗河泛滥周期的历法计算结果和今天的天文学计算相差无几,即以365天为一年,然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年终再加上5天作为节日。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季4个月,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太阳历。而根据今天的天文历法,一回归年为365.25天,120年过去则比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多了30天,1460年之后就会多出来365天,正好接近于一年,这和古埃及人历法中“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的周期计算完全重合。可以说古埃及人制定出了这样精确的历法,与他们长期细致的水利记载和天文观测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历被带到了欧洲。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在太阳历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儒略历。恺撒发现埃及太阳历中,每年大约存在四分之一天的误差,针对这一点,他在儒略历中作了一些调整: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每4年设一个闰年,其中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其中单月31天,双月中除2月在平年有29天,在闰年有30天之外,其他双月均是每个月30天。

恺撒死后,继承人奥古斯都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同,决定对儒略历做出修改,因为他的生日在8月,于是便将2月中的一天抽出,加在8月上,将8月也变成了有31天的大月。与此同时,他又相继把9月和11月定为小月,10月和12月则定为大月。完成这些改动之后,新的儒略历在每个月天数的划分上,基本上就和今天所使用的公历差不多了。

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人们发现,儒略历虽然比古埃及的太阳历有所进步,但与太阳运动的周期回归年之间,依然存在11分14秒的误差,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和争论。

6世纪时,基督教徒将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生日称作公元元年。在拉丁文中,“公元”就是“主的生年”的意思,用英文表示就是“A.D”。这一年以前则被称为“公元前”,意思就是“基督以前”,用英文表示是“B.C”。按照教会的规定,一开始的时候,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耶稣复活节,可是到了16世纪下半叶时,春分已经和之前相差了10天之多,这样一来,我们就连耶稣究竟是哪一天“复活”的都很难搞清楚了。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曾组织过一批天文学家,专门负责儒略历的修改,这一次的修改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教皇直接宣布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的10天删除,也就是说,10月4日之后,直接跳到10月15日,所以,1583年的春分又变成了3月21日,复归圆满。

除此之外,天文学家们又修改了“闰年”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以公元纪年为标准来进行闰年的设置,即每逢百年便用那一年的年份除以400,可以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闰年,但1700年就不是。按照旧的闰年规则,400年中共计会有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刚好弥补了11分14秒的年误差。这就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人们称之为公历或格列历。

当然,格列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随着后来数学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每过3000多年,格列历就会存在一天的误差,而且每月的天数也同样是参差不齐的,没有较强的规则性。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天文学的进步,这些误差将会越来越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