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韶关武江区聚焦“百千万工程”,打造都市农业新样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2:36:00    

近年来,韶关武江区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聚焦短板弱项、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三大方向,强化项目支撑、品牌建设、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武江样板”。

乡村风貌

聚焦短板弱项 强化项目支撑

针对土地碎片化、产业链条短等瓶颈问题,武江区精准施策,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农文旅产业信息图

武江区委、区政府将“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抓手,成立专项指挥部,印发《韶关市武江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挂点联系工作方案》,构建区领导挂点、部门联动机制,点对点指导解决难点问题。

统筹推进“黄金水岸”蔬果示范带等五条产业带建设,串联起197个农业主体及30余个民宿餐饮项目,形成“产业路、观光路、共富路”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武江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两批典型村共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1099栋,实现巷道硬底化率100%、卫生户厕覆盖率100%,新建污水处理池32座,污水治理率达99.26%。2024年乡村振兴专班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3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产业项目26个,典型村九个方面短板加速补齐,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底座。

强化要素保障,激活资源潜力。积极探索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方式,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芙蓉村大力推进留用地开发建设,通过“以地换铺”合作协议,以“村集体供地+企业运营”模式,建成集酒店、农贸市场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山蕉村以山蕉知青文化园为龙头,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并壮大近郊特色种植业。山蕉村投入资金50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利民制药厂合作,建设广藿香和石菖蒲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基地,拓宽产业发展基础。大夫前村通过番灵千亩蔬菜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扩大乡村振兴车间,发展小手工业、美妆制品等第二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水口村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打造了“千亩兰花基地”“千亩牛大力种植基地”“千亩稻油轮作基地”,打造3个千亩农业种植、生态养殖基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 强化品牌建设

武江以“黄金水岸”蔬果产业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擎,立足“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全面激活全产业链升级动能,打造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标杆。

壮大现代农业集群。通过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本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园区内已建成4个千亩蔬菜基地,提升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让广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增幅达10%以上。同时积极培育优质农业品牌,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8个,“粤字号”品牌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进一步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特色农业方面,重阳村的预制菜车间实现日产3000盒优质预制菜,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便捷的美食选择。九联村的“千亩柠檬”基地硕果盈枝,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彰显了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武江区不断优化农业经营模式,累计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示范家庭农场25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建成乡村振兴车间13间,直接带动超过2000人就业,让乡村劳动力找到稳定增收渠道,人均收入提升3万-6万元,显著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龙安村与中升农业携手合作,共同建设集中育秧中心,打造8325平方米智能温室。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实现高效育苗,为区域种植业提供全链条支撑,助力农业向智慧化、现代化迈进。

以“黄金水岸”示范带为抓手,深入实施“串珠成链”工程,对龙归-江湾、西河-重阳的资源要素进行互联整合、优化提升,点线面结合,培育打造“江湾河谷”“武水共富”两条乡村振兴示范线路。投入资金1.1亿元,建设“青林水岸 红色印记”、“龙归—江湾精品路线”、“诗画西河 融城共富”、“黄金水岸”蔬果产业振兴示范带和“龙归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带”等5个示范带,将点上打造的50余个网红打卡点、197个农业经营主体、30余个民宿餐饮串珠成链,整体提升,打造产业路、观光路、共富路。在原有基础上系统规整培育,在“江湾河谷”示范线路成片打造龙归典型镇及周边4个典型村,在“武水共富”示范线路成片打造重阳典型镇及周边6个典型村,形成强农、兴旅、彰文的综合资源价值体系,带动区、镇、村整体提升。

聚焦环境改善 强化乡村建设

韶关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全面强化乡村治理建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努力打造集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空间,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

全域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核心抓手,系统清理残垣断壁252处,整治完成率达到100%,全区村内道路实现100%全覆盖,237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以上村,比例达87.8%,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大力实施乡村绿化工程,通过优化“四旁”“五边”绿化布局,累计种植树木9.2万余株,让乡村绿意更浓,生态气息更足,持续擦亮乡村生态底色,推动人居环境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让村民真正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创新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打擂比武”回头看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不止步、不反复。同时,将农房风貌管控、三线整治等纳入乡村日常治理框架,实现乡村环境从一次性整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目前,典型村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率、集中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推动乡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乡贤助力、企业支持”的共建模式。“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共发动企业捐款690万元助力典型镇村和各项工程、民生实事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同时,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与龙安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防灾减灾技术支持,进一步筑牢乡村发展安全屏障,构建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让乡村真正成为生态和谐、生活舒适、产业兴旺的理想家园。

文、图|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李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