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港凤凰镇支山村
一片11亩的牡丹园初次开门迎客
园中3000多株牡丹含苞待放
百年古树根深叶茂
空气中隐约浮动着清冽的花香
这座牡丹园的主人罗国平
在花甲之年再出发
将全部心血投入这片土地
用十余年的时间将爱好转化为事业
在乡村书写了一段
“二次创业”的故事
“一开始只在家里种了两株牡丹,花开得国色天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罗国平回忆道。10多年前,他偶然从甘肃收来两株百年牡丹,次年花开时的震撼让他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跑遍西北地区,从农户家中“淘”回数百棵牡丹树,只为找到心仪的品种。
然而,种植并非易事——
凤凰的土壤并不适合牡丹生长
他便从南丰运来
2000多平方米沙壤土
缺乏技术导致部分苗木死亡
他便向菏泽牡丹种植协会的专家取经
逐步改良土壤、调整种植方式
家人最初对他的“疯狂”并不理解。“儿子儿媳觉得我像碰上了骗子,钱投进去像打水漂。”但罗国平坚持认为,牡丹之美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于是他选择了“二次创业”。用一年的时间将支山村的一片荒废的淤泥塘改造成了张家港首个百年牡丹园,并规划了遮阴棚和观赏路线。“现在家人都支持我了,好像感觉这件事情对乡村有意义,也是增光添彩的事情。”罗国平说。
正如罗国平说的那样“土地不会说谎,投入多少就有多少回报。”如今,百年牡丹园内已有40多个牡丹品种,覆盖了白、黄、粉、紫、绿等多种色系。百年古树也众多,其中一株树龄超130年。“4月中下旬是盛花期,游客在园外就能闻到花香。”罗国平表示:“隔壁就是万亩桃园,等桃花谢了,牡丹接着开,能让凤凰镇多一张旅游名片。”
对于乡村,罗国平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小时候吃不饱饭,是土地养活了我们。现在日子好了,不少地却荒着,我想再让它们‘活’起来。”在他看来,打造的百年牡丹园不仅是景点,更是一种示范——通过整合资源、引入特色产业,荒地也能焕发新生。如今,苏州、无锡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未来他期待这里能成为长三角的牡丹观赏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牡丹园的诞生,不仅圆了罗国平的梦,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增收机会。整地、运土、栽种、维护……园区建设过程中,他雇佣了数十名村民,“他们有空就来帮忙,既活动筋骨,也赚点零花钱。”罗国平说。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无数个“老罗”正以热忱为笔
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田园诗篇
而四月盛放的牡丹
恰似这片土地最热烈的回应
来源:偶俚张家港
编辑:小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通讯员 武海涛 岳呈壮春意盎然,果香满园。4月19日,以“‘柿’外桃源・果香石桥”为主题的石桥镇特色农产品展销暨刘营村第三届西红柿节在刘营村文化活动广场隆重开幕。活动旨在擦亮区域农产品品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石桥镇依托滨河临湖的生态优势,近年来聚焦“土、特、产
2025-04-20 09:21:00 实时讯息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文君 邱可欣 熊雅绮春耕沃野万象新,巴蜀大地展生机。从立春到谷雨,一幅跨越48.6万平方公里的春耕地图徐徐铺展。看科技,智能农机高效作业,推动农业生产提效增速。看人文,传统民俗传承发扬,延续文化根脉生生不息。看乐游,文旅项目趣味开展,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
2025-04-18 09:26:00 实时讯息4月16日,贵安新区马场镇场边村“稻虾共生”基地一派繁忙,首批千余斤虾苗跃入稻田间。养殖户李钢介绍,本周将完成6000至7000斤虾苗投放,预计产量破万斤。首批投放的虾苗。该基地创新采用稻虾轮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该模式不仅提升土地效益,每亩增收超千元,同时还带动了3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
2025-04-18 00:17:00 实时讯息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请问,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基层方面,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哪些做法和考虑?周春艳:近年来,
2025-04-15 21:53:00 实时讯息4月14日,在济南中央商务区荷花湖东侧,道路两旁种植的流苏树已迎来盛花期,如覆春雪,白花随风飘荡,犹如一条条白色的绸缎舞动,成为济南CBD绸带公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王汗冰 摄影:王汗冰 摄像:王汗冰 剪辑:王汗冰 编辑:刘雨 校对:高新
2025-04-14 22:14:00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