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阳泉市城区大阳泉古村的青石板路上,古建、古树、古物随处可见。大阳泉古村,因村中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后谐音“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这座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走出了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郗家和清代大儒张穆。位于村内古街正中的“义学堂”,是一座有着140多年历史的清代院落,这里曾是私塾,后成为百年学堂,在文物认养的文保新模式下,它又以“一席书院”的新身份焕发活力。
“文物认养对我个人而言,不仅满足了理想中做研究的愿望,促进了个人成长,还能带领一群老师为家乡做点实事……”“义学堂”认养人闫伟说。从私塾到现代文化空间,百年“义学堂”的变迁不仅是建筑功能的转换,更是文物认养模式下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范本。
“义学堂”三大看点:古建、儒学与古树
9月5日,秋风徐来。步入“义学堂”,阳光透过院内一棵近500年树龄的高大银杏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清代院落,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正房、东西厢房均为清代遗构。“义学堂”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据记载,这里最初是村内商业望族郗家的私塾。1874年,郗氏家族为培养族中子弟,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取名“广储馆”。作为私塾,它承载了晋商“耕读传家”的传统,见证了郗家鼎盛时对后辈成才的殷殷期望。
时光流逝,“义学堂”随后转型为公共学校,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教学历程。从私塾到近现代学堂,这里的青砖灰瓦间回荡着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众多优秀人才由此走出:平定州历史上第五位解元杨大芳,阳钢、太钢、首钢的设计者郗三善,美国硅谷博士后梁安辉……他们从这座院落走出娘子关,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直至1980年,随着大阳泉学校搬迁至新校址,“义学堂”的教学功能才暂时告一段落,但百年教育的文脉早已深植于这座古建的肌理之中。
百余年的岁月里,“义学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承载着当地民众对文化传承的期盼,成为大阳泉古村历史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起“义学堂”,有三大看点:一是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其建筑堪称清代民居的典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门楼为典型的“吞口门楼”,不宽却高深,顶部与两侧房屋连成一体,门楼两侧就是院内房屋的侧墙,既节约空间又不失威严。
门楼的木雕装饰更是精美绝伦,图案繁复细腻,虽历经百年风雨,仍色彩鲜艳。墀头砖雕是“义学堂”建筑的一大亮点,一对麒麟雕刻寓意“麒麟送瑞”,且不同于常见的砖雕,这里的墀头雕刻重心下移,更便于观赏。
第二大看点是浸润心灵的儒学文化。作为曾经的私塾和学堂,“义学堂”处处浸润着儒学文化的气息。主窑洞内供奉着孔子像,墙上“万世师表”的牌匾庄严肃穆。如今,“一席书院”传承义学堂“正衣冠、读论语、拜孔子”的仪式。通过这样的仪式,让学子们在追思圣贤中反躬自省,荡涤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第三大看点是岁月沉淀的古树风韵。院内笔直高大的银杏,是义学堂的灵魂所在。2003年,这棵古树被评为阳泉市十大古稀树王之“银杏王”。树龄近500年的它,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注视着琅琅书声与代代学子的成长,见证着“义学堂”从私塾到学校的变迁,也见证了大阳泉古村的岁月流转。
“义学堂”焕新之路:文物认养下的文化新生
1980年学校搬迁后,“义学堂”一度闲置,原有功能逐渐消失,建筑日渐残破。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学堂”面临着如何保护与活化的难题。
接受采访时,阳泉市文旅局副局长樊江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一段时间以来,“义学堂”因年久失修,存在墙体开裂、屋顶瓦片破损、内部设施老化等问题。2022年,经阳泉市城区文物局协商,阳泉市一席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通过资格认证等工作后,达成对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大阳泉“义学堂”的认养工作,并将其命名为“一席书院”。
“一席书院”负责人正是闫伟,他积极响应“文物认养”的政策号召,在文物部门和阳泉市城区政府的引导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院落,邀请专业古建修缮团队,先后投入近30万元,对“义学堂”进行防水防漏修缮,并植入现代文化功能,赋予其文化新使命。他游走全国72家知名书店,借鉴先进经验,在确保文物原貌完整保存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集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文创、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一席书院”。
百年“义学堂”,在文物认养政策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生。
“一席书院”在传承百年“义学堂”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院以“深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为理念,院内不仅保留了活字印刷字符字模、仿古学子服、古八仙桌和太师椅等传统物件,还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让闫伟高兴的是,书院的学习内容还进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定师范等当地高校,推动文化研究走进学术领域。共青团阳泉市委每年还会派志愿者前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份文化事业中。
作为从北京回来反哺家乡的文化创业者,闫伟坦言:“从我个人来说,离开家乡那么多年,理解了家乡对我的重要意义,所以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对于闫伟数年来对“义学堂”的全身心投入,樊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对文物本体进行修复的基础上,日常在安全防护,环境治理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心血,定期对文物周边开展环境整治,清理积存垃圾,规划绿植种植区域,建立每日保洁制度,确保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义学堂”活化利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从沉寂到焕新,认养“义学堂”的有益尝试,不仅让古建筑重获新生,更延续了教育基因。
目前,书院藏书已有2万余册。围绕“阅读”主题,书院以书会友,举办国学讲坛、一席读书会、诗歌会、写作交流会等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在阅读中细嗅纸墨芬芳,在交流中对话先贤。同时,书院开设了活字印刷、面塑、扎染、传统弓箭制作、瓦当制作等13门国学文化研学活动项目,让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文化教师,还带动了大阳泉古村旅游发展。每逢节假日,村民与游客齐聚书院,在非遗体验中感受“慢生活”的魅力。每逢传统节日,书院还会为学龄孩子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非遗研学活动、国学诵读活动。孩子们穿上学子服,阅读古典名著,学习非遗知识,制作手工艺品。“正衣冠、读论语、拜孔子”的仪式也得以延续,让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自创办以来,书院已举办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数百场,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研学交流。2022年9月,阳泉市关工委通过调研考察,认为书院设施设备和所开展的研学活动具有国学文化特点,符合“示范儿童之家”的建设标准,命名其为阳泉市关心下一代“优秀示范儿童之家”,并给予资金扶持。
“一席书院”的成功活化,为大阳泉古村的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一群群学生、游客来到这里参观、研学。古槐深巷、青砖灰瓦、朗朗书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文化画卷。如今的“一席书院”,已成为大阳泉古村乃至阳泉市的文化新地标。它不仅是优质的阅读空间和文化交流平台,更是传承阳泉文明的重要载体。来自各地的游客和阳泉市民在这里感受古建魅力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在闹市的喧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席书院起步时很难,多亏了文物部门和区里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我打造这个书院,就是想沉下心来,用笨办法,慢点儿一点一点做,力争打造成下一个百年义学堂。”闫伟表示,作为阳泉市将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公共阅读空间的有益尝试,一席书院将再接再厉,以“阅读”添彩市民美好生活,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为“书香阳泉”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一席书院以‘深耕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为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进行挖掘,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开展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活动,努力把书院打造成了阳泉市文化新地标,取得很好的可复制的经验。”樊江评价。
从私塾到书院,“义学堂”的蜕变,是山西文物认养模式下“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缩影。它证明,古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历史,更在于以创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正如闫伟所说:“文物活化,是要让历史的人文传统与当代对话。”
从百年“义学堂”到“一席书院”,通过文化赋能,这座古老的院落在文物认养的政策下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的“义学堂”,既是阳泉的“文化客厅”,也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灯塔”,为更多文物的“重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阳泉,传统与创新并行,“义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霍雪飞
1.昔日的义学堂、如今的一席书院一角。
2.义学堂正门。
3.认养人闫伟(左)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
4.秋日里的一席书院。
走在阳泉市城区大阳泉古村的青石板路上,古建、古树、古物随处可见。大阳泉古村,因村中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后谐音“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这座始建于北宋、鼎盛于明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曾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走出了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郗家和清代大儒张穆。位于村内
2025-09-10 11:12:00 实时讯息8月31日晚,长顺神泉谷景区,“2025黔南长顺第四届乡村戏剧节”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文化盛宴,全平台累计曝光量超过4000万,不仅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更成为推动本地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当晚,原创剧目《地戏风云》作为重磅大戏成功首演,获得现
2025-09-02 00:45:00 实时讯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8月27日,济宁市任城区安居街道开展“巧手传古韵,匠心承文化”七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与村民携手,将非遗中国团扇与象征爱情永恒的永生花巧妙结合,共同创作出精美的永生花团扇,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活动在安居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
2025-08-29 11:16:00 实时讯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通讯员 黄璜 尚迪爽无论谁赢,都是知音。今晚(8月29日),“汉超”第一阶段第三轮汉阳区对阵蔡甸区的比赛,将在武汉体育中心1号训练场开踢。汉阳与蔡甸,本就因“知音”两字而结缘——汉阳是知音文化发源地,古琴台、晴川阁、钟家村、琴断口、碎琴山、平塘古渡、琴堂等,每一处遗迹、每一个
2025-08-29 10:31:00 实时讯息近日,国务委员、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谌贻琴在湖北调研残疾人工作,强调要加强残疾人关爱帮扶和权益保障,大力推动科技助残,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残疾人工作作为一项关乎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的重要事业,其有效开展需要多管齐下、精准施策,要以政策为基、科技为翼、文化为魂,不断加强残疾人关爱帮扶和权益
2025-08-23 12:25:00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