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刻抗战记忆 续写家国情怀 老战士后代捐出《新华日报》华北版通讯员证明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9:33:00    

“我父亲在生前从未和我提起过这些人生经历,但他无论去到哪里,都会将这些证件证书精心保存带在身边,足以看出,他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经历。《新华日报》华北版通讯员的身份,就是他最珍贵的回忆之一。”八路军老战士、军旅剧作家王云之子王晓思回忆道。7月3日,王晓思向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捐赠了王云生前珍藏的抗战史料,其中包括抗大第五期毕业证、《新华日报》华北版通讯员证、太行山区募捐救灾公演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勋章证书、南京军区授勋典礼邀请函,以及王云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

《新华日报》华北版特约通讯员证明书


捐赠当日,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从这批珍贵的史料中,可以看到这张略有褪色但保存完好的《新华日报》华北版特约通讯员证明书,翻开这张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证件,上面写着:“兹聘请王云同志为本报特约通讯员自32年(1943年)3月起至32年12月止此证。”而在社长一栏的印章签名为当时《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陈克寒,并加盖“华北新华日报馆”的朱印。

《新华日报》华北版特约通讯员证明书


华北新华日报馆于1938年12月成立,1938年12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报道《本报华北分馆成立》,报道称:“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从九月间即着手筹办,工作进行甚为顺利,深得当地军政民众之帮助,现已筹备就绪,于本月八日开始出四开小型报一张,定名仍为‘新华日报’,加印华北版数字。该分馆设山西长治县,由本报编辑何云及驻华北特派记者陈克寒两先生主持。本报华北版的出现,实为在游击区内中国各大报第一个报纸,对于促进在游击区内新闻事业的建立与文化服务的扩展,给予了一个大的推动,对华北坚持抗战和发展广大游击运动尤有新的贡献。”

1938年12月18日《新华日报》


据了解,王云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刘王寨,1939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中原野战军文工团队长。1947年,他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任武工队队长;后参加淮海战役,担任随军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员。1951年,他又踏上抗美援朝战场。1953年,王云调到南京军区,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队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创作组长。1962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为了幸福》《决战》《水往高处流》,电影文学剧本《江山多娇》(与黄宗江合作)、《战斗的山村》(与所云平合作)等。

王晓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之所以把父亲的这些史料捐赠给博物馆,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工作生活在南京,我也出生在南京,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珍贵的八路军抗战文物,能更好地把家庭记忆变为国家记忆。”

当天,南京晓庄学院“穿越时空的和平之声”社会实践团的十余名师生也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见证了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吴玉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