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魏晋绿釉陶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13:00    

青海省博物馆提供

此件魏晋绿釉陶井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地,高28.4厘米,底径12.5厘米。通体施绿釉;井身轮制,圆筒形,口小底大,上饰有三道弦纹;井亭、井栏高浮雕状,立于井沿,井亭作“人”字坡形,亭中模印有一辘轳,井栏上附立一汲水瓶。

上孙家寨墓地共出土釉陶76件,泥质红胎,胎土经精洗,细而纯;陶色多呈砖红色,少见红黄色;釉色以绿釉为主,黄绿釉次之,褐绿釉仅少数。器类有壶、小长颈瓶、耳杯、案、灶、仓、井和炉等,其中以壶居多。这件釉陶井井亭中模印出的辘轳即是定滑轮,在井架上安装一个滑轮,绕过滑轮的绳索一端悬吊水桶,人手或拉或放绳索的另一端,水桶即产生升降。从已发掘的汉代画像石和相关的明器来看,中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运用滑轮升重。记述了许多物理学知识的墨家代表作《墨经》,将滑轮及绕过它牵引重物的绳索统称为“绳制”,并讨论了以“绳制”升重的全过程及用力的情形。古人智慧见于文物的一点一滴、一丝一缕之中。

中国铅釉的发明大约始于汉初,人们借鉴铅玻璃的生产工艺,将制玻璃的原料,例如黄丹(氧化铅)、白石粉和少量孔雀石粉或赭土混合成泥浆,涂在已烧制好的陶器素坯上,再经陶窑800—850℃烧制,就得到了绿色或黄色玻璃状的铅釉陶。根据考古发现,铅釉陶可能首先出现在陕西关中地区。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尚属少见,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以后的墓葬中,铅釉陶逐渐多起来,在河南的许多地区有较多发现。到了东汉,西至甘肃,北达长城,东至山东,南抵湖南、江西,均有铅釉陶出土。这说明铅釉陶的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许多地区流行。

编辑:刘海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