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光强
“自然与美的语言从无疆界,正如公园因汇聚多样植物而更显珍贵,文明也因互鉴交融而愈发丰盈,因此索菲亚中国牡丹园的题铭为‘美美与共,文明互鉴’”,4月10日,在2025 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现场,保加利亚索非亚市公园和城市花园局局长米莱娜·拉多斯拉沃娃·瓦塞娃在发言中说。
去年10月,菏泽牡丹落户“玫瑰之国”保加利亚。米莱娜·瓦塞娃说,在索菲亚居民喜欢的南方公园种植了中国牡丹,非常有意义。
文明交流,往往在于寻找到“共性”。而牡丹,恰恰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美的语言”。
送你一朵牡丹花,领略国色天香之美。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文明不约而同地将花作为美好的象征。中国牡丹、马尔代夫粉玫瑰、苏里南法贾鲁比花等等,都让人难以忘怀。这两天,菏泽各大牡丹园里,9大色系,10大花型的1300多个品种的牡丹次第绽放,陆续进入盛花期,喜迎八方游客。作为“花中之王”的牡丹,承载着人民的美好祝愿与期待,每一朵都是春天寄来的“情书”,浪漫而深情。
其实,无论是在字源解码,还是美学意象,“中华”的“华”与“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我们凝视、欣赏牡丹时,看见的不仅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花朵,更是“华”字跨越时空的灵动轨迹,是中华文明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送你一朵牡丹花,体悟独特标识之魅。
牡丹是中华文明的千年符号,更是当代中国的立体叙事载体。黄河与牡丹在菏泽交相辉映,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读懂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所说,“黄河天上来 牡丹为你开”的主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文化多样性、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高度契合。黄河和牡丹都代表着中国文化遗产的永恒传承及其不断演进。
以河为脉、以花为媒。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安泽来自拉脱维亚,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今年第一次到菏泽。“这座城市非常迷人,牡丹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哲学。”
送你一朵牡丹花,感受交流互鉴之诺。
在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外宾朋赏花论道,共同探讨各国文明美美与共的发展前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研究室主任、阿塞拜疆卡扎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说,牡丹花是自然媒介、翻译是学术媒介,期待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牡丹研究中心主任张秀新说,牡丹是“友谊之花”,希望越来越多的牡丹在全世界各地繁荣绽放……
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历程中,牡丹很早就成为各国感知中华文化、理解中国精神的窗口。特别是近年来,更是架起了文明对话的桥梁。
各国独具特色的文明,如朵朵绽放的鲜花,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4月9日,跟山东国际传播中心的小伙伴们策划推出了一期特别节目,主题为“中国牡丹 花开世界”。邀请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和美国洛杉矶、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日本岐阜等多地的全球拍客联动,小切口展现文明交流互鉴。
从国潮浪漫到世界“搭子”,当牡丹绽放时,世界文明亦在“开花”……
【文/观察者网 王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扬言,若俄乌50天内不达成协议,他将对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的“二级关税”。不过,国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极端措施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会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反噬美国经济。 评论员雨果·迪克森(Hugo Dixon)7月21日在英国路透社刊
2025-07-22 10:24:00 实时讯息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社江西赣州7月21日电 记者手记|外国记者在江西感知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黎藜“人类发展需要无人机。”塞拉利昂广播协会主席小斯坦利·班古拉日前在江西一座低空经济产业园参观时,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同行的坦桑尼亚媒体理事会项目官员保罗·马林博也期待,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
2025-07-21 21:29:00 实时讯息一所大学,竟然吸引国内外这么多研究者的目光,北大这方面的优势,非其他大学所能企及。二十多年前,为迎接北大百年校庆,我和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那篇撰写于1996年的导言开篇就是:“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
2025-07-21 19:59:00 实时讯息昨晚(7月19日),在2025年女篮亚洲杯半决赛的焦点战中,中国女篮以81比90不敌日本女篮,无缘决赛。如此一来,中国队将在20日下午与韩国队进行三四名的比赛,日本队与澳大利亚女篮会争夺代表亚太地区最高荣誉的冠军奖杯。韩旭赛后落泪回应质疑↓↓本场中日女篮对决备受关注,此前的小组赛里,中国队取得了三战
2025-07-20 14:52:00 实时讯息【来源:舟山市文广旅游体育局_工作要闻】近日,《中国文化报》刊发《在舟山博物馆里乘风破浪》,点赞“千年船说”舟山船文化系列文博研学课程。报道以“寻宝”解锁渔绳结、拼装绿眉毛船模、“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等游戏化场景为例,盛赞课程把千年船文化化作可观、可触、可玩的沉浸式体验,实现“跨学科融合+非遗活态传承
2025-07-16 04:40:00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