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方如何用甘草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医学经典著作中,在用甘草一药时,注明炙用者为数甚多,约有100多处,其中不注生用与炙用者,在《伤寒论》中有甘草汤、桔梗汤,在《金匮要略》中则为数更多,还有的注明要炒用。
近阅《五十二病方》一书,甘草凡四见,既没注明生用亦未注明炙用。由此看来远古时期甘草为生用,至汉代对于炮制已日趋完善,并提出了甘草的炙炒方法。
甘草一药,性味本属甘平,有通行十二经输,缓急止痛之功,而又善于调和诸药,故热药用之以缓其热,寒药用之则又善缓其寒,寒热相杂,入甘草一药而得其平。
例如附子理中汤,以甘草缓姜附之热;大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之寒;小柴胡汤以甘草既缓柴胡、黄芩之寒,又缓半夏、人参之温。是故甘草,以味为治也。
二、甘草该生用还是炙炒
至于甘草一药,是生用还是炙炒,必须从仲景组方法度方面加以分析探讨,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汗解表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桂枝加附子汤;发散风湿的方剂,如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等,甘草皆炙用。
清热泻火的方剂,如白虎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调胃承气汤、栀子柏皮汤等,甘草亦炙用。
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之附子粳米汤,甘润补中、安神补心之甘麦大枣汤,温补冲任、暖宫散寒之温经汤等,甘草亦炙用。
若据甘草生则泻火、熟则温中的道理去分析经方,生熟其功效则大相径庭。解表用炙,清热亦用炙,温中用炙,散风湿亦用炙,统观经方,可见仲景用甘草时对生与炙,是没有严格的区分了。
三、汉代以后,医籍中多用炙甘草
自汉以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济生方》、《博济方》、《苏沈良方》、《伤寒总病论》、《本事方》、《三因方》、《局方》用治百病,几乎无不用炙。
《雷公炮制论》在论述甘草制法时总结了三种方法:曰酒浸蒸,曰涂酥炙,曰炮令内外赤黄。
《本草纲目》又多用长流水炙之,或用浆水炙之。后来竟发展到炒黄更以蜂蜜炙之。
可想而知,甘草一药,也不得不随着这些不同的、复杂的炮制方法,而改变其本来的性质了。
四、笔者对今人炙甘草的一点看法
所谓古人用炙甘草以治百病的说法,已经不成定论,缘何后人仍沿袭这种说法呢?
以愚之见,甘草一药,其主要产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甘肃、宁夏以及东北各省,春秋二月、八月为最佳采集季节,整个华北北部地区,二月尚未开冻,八月已下霜雪,这两个季节挖掘出来的甘草,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晒干。
况且甘草一药又多含粉质及糖分,如不及早使其干燥,则易于霉烂、虫蛀。古人为了尽快使其干燥,则分别铡成段,于火上烘烤或火炕上烘干,贮存于通风处。
古人不言烘而言炙,所谓炙甘草,实际上是经过烘烤而干燥的生甘草,其性味甘平冲和,故而古人有“热药用之以缓其热,寒药用之以缓其寒之说。”
然而今天的炙甘草,是把甘草一药炒成老黄色,然后再加蜜炒,这样炮制,甘草便失去了它的甘平冲和之性。所以今人有“生则泻火,熟则温中”的论点,是不足为怪的。
秋月守在一旁,见她醒来连忙上前:“殿下,可还疼得厉害?”宋妤想起昏迷前的一幕,心口又是一窒:“江奕呢?”说起这事,秋月就红了眼。“九千岁实在偏心,您伤了脚踝,陛下大怒要罚那江璃,九千
2025-09-16 15:12:39 文章推荐南黎突然被顾然的这个转折弄得一愣,本来不错的氛围被顾然弄得非常尴尬。而随后,却是看到顾然开口道:“我以后,注定要走上人生顶峰,你想要做我的专属跑腿,没有个985的底蕴,可跟不上
2025-09-16 15:01:54 文章推荐秦夜闻言,原本忐忑的心情反而平静了不少。这话听着凶狠,可楚岚的语气里,分明带着犹豫和为难。“我明白你的顾虑。”秦夜缓缓睁开眼,轻叹一声道:“若信不过我,怕我泄露秘密……动
2025-09-16 14:50:14 文章推荐小说《大学后,妈妈每天给我限额五角钱》,分享给大家阅读,主要人物有陈丽赵静怡,是作者阿菜肉肉包精心出品的好书。文章无广告版本十分耐读,精彩剧情讲述了:我怕打扰到室友睡觉,于是
2025-09-16 14:37:35 文章推荐《他沉寂多年,只因等她开口》是一部短篇言情小说,由作家南风茉莉创作。故事围绕着沈书瑶顾世钧展开,揭示了沈书瑶顾世钧的冒险与成长。这部小说兼具紧凑的情节和深度的人物
2025-09-16 10:44:22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