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见|“到此一游”不能成“不死毒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20:22:00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从城市到乡野,从山川到海岸,无数游客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热情点燃了假日活力。然而,几则不文明旅游的“新闻”却给大家心里添了堵。

据央广网报道,假期期间,南京明孝陵景区内的石兽骆驼被人用黑色记号笔写上“到此一游”等字样,引发网友声讨。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已安排技术人员清理并恢复原貌,警方正在进一步排查。无独有偶,前不久,在广西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中,晶莹如玉的钟乳石上同样被刻上歪斜的姓名。

看到记号笔在景物上随意“留痕”的闹剧,有网友感慨:还以为在看十年前的新闻,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刻字“刷存在感”!还有网友呼吁警方尽快找到这些“到此一游”的始作俑者,让他们为不法行为付出代价。

文明古迹、风景名胜是历史和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具有公共属性的它们,本应在宁静之中向世人展现自然之美,彰显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如今却被无知和不文明“伤害”,令人反感,更让人惋惜。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近年来虽大幅减少,但并没有完全绝迹。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强宣传教育,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可“到此一游”这样的景区“毒瘤”还是屡屡出现,大煞风景。

个别人只图自己一时之快,不顾及公共利益和他人感受,更缺乏对自然、历史的敬畏之心。还有些人则是受景区内已有涂鸦的影响,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而跟风效仿。在他们看来,刻上一笔只是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且对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对于此类不文明行为,现有的法规处罚力度较轻,多数案例止步于罚款、公开道歉。当公开道歉的成本远低于一条短视频带来的关注度,那么就要提高惩戒的标准,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此外,执法取证难也成为此类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面对每日数以万计的庞大客流,一些景区的监控设备难以实现全面覆盖,仅仅依靠保安人员的徒步巡查,传统防护如同漏勺接水,效果有限。因此,要想彻底斩断乱刻“到此一游”的“黑手”,还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除了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景区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和防护措施,完善监控设备和巡查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不文明行为。对于现存的涂鸦和破坏行为,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以防止对他人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

“到此一游”,涂掉的是文明,刻下的是耻辱。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当自觉守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以文明之姿留下美好的旅行回忆。(孙晟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