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4月6日,广州市某小区被曝“一男孩在家进行化学实验引发爆炸并受伤”,有网友称事发楼栋“整栋楼震了一下”,引发关注。同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记者,经初步了解确为一小孩在家中做实验引发。媒体记者从相关医院了解到,伤者因爆炸导致烧伤,眼睛、腹部伤势较重,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涉事小区现场画面。图源网络
对于这起因做化学实验而引发的事故,有网友为这名男孩的探索精神点赞,肯定他具有科学探究精神;也有网友质疑在家做化学实验太不安全,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这其实涉及了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两个方面——既要激发、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责任教育,教育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这也是科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双减”,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培训,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其中,就包括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除了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也要为学生提供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机会。
这名15岁的男孩在家做化学实验发生事故,有诸多问题待解。诸如:他做的是什么实验?做实验用的是什么器材、试剂,它们从何而来?他做实验的时候,是一个人偷偷在家捣鼓,还是有家长在场?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实验事故引发的爆炸威力不小,好在他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造成大楼损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教训,让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对学生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相关安全教育。特别是,老师和家长要明确告诉学生,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要严格遵守实验规范、步骤,并且做好实验的安全保障,不能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中做实验。安全第一,这也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基本教育。
从这名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身上具有的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兴趣。但也要意识到,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科学教育还有“短板”需要补上。
一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短板”。进行科学探究需要有冒险精神,但不能把冒险精神与不顾安全隐患混为一谈。当前,有一些自媒体博主也在教学生做实验,有的学生就按自媒体博主的“指导”,网购实验仪器、试剂做实验。但有的自媒体博主的指导并不科学,学生购买的仪器、试剂也不合格。而且,有的实验必须在严格的实验环境中才能做,不能在家里、居民区里随意做。但学生并不了解这些,贸然做实验就可能闯祸或发生事故。
二是校外缺乏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和专业的指导老师。学生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里做科学实验,如果缺乏校外适合的场所,就面临“无处可去”,从而只有在家里做。但家里往往并不是适合做实验的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就需要社区和校外公益机构为学生提供做科学实验的场所,如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少年宫等,或者开辟一些适合做科学实验的空间,并招募志愿者指导学生开展科创活动。这样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文 | 蒋理(知名教育研究学者)
晨光微熹,六点的校园尚在酣眠,娄底三中教学楼的灯光已悄然亮起。高中英语老师柳珺的身影,如同固定不变的风景线,二十七年来风雨无阻,总能比学生更早推开办公室的门,在一室静谧中铺开一天工作的序章。深夜十点,当最后一位学生离开校园,她办公室那盏灯仍执拗地亮着,案头作业本被红笔的批注铺满,那是她俯身耕耘的田野
2025-07-14 10:56:00 实时讯息芝罘中学英语教师姜静正在上课。芝罘中学学生在晨读。 学校供图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中学初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平均分分差”是个高频词。学校将班级间各科平均分差值作为衡量集体备课成效的重要指标。“我们在考核时发现,备课组内平均分分差小的,往往整体教学质量就好,说明大家都很团结;如果分差很大,即使某个班
2025-07-14 07:20:00 实时讯息IT之家 7 月 12 日消息,“话费慢充,95 折,最快 24 小时到账”、“慢充话费,200 元到账 250 元,三天内到账”,微信 110 官方公众号 7 月 11 日发文,提醒用户警惕诈骗新手法。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低价话费”“低价慢充”等话费充值广告,以较高的折扣力度为诱饵吸引受害人
2025-07-12 00:26:00 实时讯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7月4日晚,在前往火车站的路上,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少年叶森太将额头轻轻贴在车窗上,凝望着黄河奔涌东去。身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同伴阿嘎尔点亮手机屏幕,屏保已换成两人在航空模拟舱的合影——背景是壮美的祁连山脉三维图景。这是“石榴花开·同心筑梦”各族青少年研学团离
2025-07-11 10:42:00 实时讯息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当年年刷新的毕业生数字和经济转型期的岗位结构性矛盾发生碰撞,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必须过的民生关口。目前,不少毕业生已经离校踏上新的旅程,可还有一些毕业生仍在求职路上徘徊。为了让他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政府、高校、企业都在行动,可面对这场需要政策智慧、
2025-07-08 08:40:00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