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古人的“朋友圈”,历经千年仍在肇庆“置顶”,时长共1分11秒)
视频|古人的“朋友圈”,历经千年仍在肇庆“置顶”
一期好节目,探寻一段粤式好生活。
今天,带你打卡古人的“朋友圈”。
在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年代,古人会把朋友圈发在哪里?
来肇庆七星岩看看就知道了。
这里堪称千年弹幕墙,满山的摩崖石刻都是文人墨客的“到此一游”。
七星岩美景
位于肇庆星湖景区的七星岩摩崖石刻历经风雨,现今尚存570余幅从唐代至现代的石刻。从内容上看,七星岩摩崖石刻大致可分为“诗赋文词”“刻辞题字”“游览题名”“史料遗珍”四种类型。
727年正月,大唐“书坛顶流”李邕南下,途径端州顺道游览七星岩,写下《端州石室记》,夸这里是“隔阂尘境,矫集福庭”。李邕认为,端州石室是人间仙境,在这里游玩能够忘记人间的许多约束和烦恼。
《端州石室记》石刻
作为李邕留下的唯一正书碑,《端州石室记》的字里行间保留着李邕书法体方而笔圆、纵横开合的特色。
碑面上有一块形似马蹄的印记,相传是《悯农》诗人李绅在听闻七星岩有李邕的题刻后,特意策马前来“点赞”时留下的。马儿受惊,高抬前蹄,一脚踩出“神评”,用马蹄印表达了对李邕的赞美。
《端州石室记》石刻
宋庆历二年三月初,时任端州知郡事的包拯包青天,也曾在调离端州前陪同两位同僚视察七星岩,并将这场“团建活动”刻成了“千年纪要”。
包拯在与同僚同游时留下手迹
至于七星岩最大石刻之一——“崧台第一洞”,据说是苏轼留下的。在没有发现石刻落款的前提下,经书法家黄文宽等人鉴定,属唐宋时期石刻字体,认为字的间架结构很像苏轼的手迹。这五个字虽简约凝练,却充分反映了七星岩风景名胜的特征和历史定位。
“崧台第一洞”石刻
回到现代,朱德、叶剑英、郭沫若、黎雄才等人也曾来探访七星岩并留下手迹,夸赞星湖的美景和悠然自得的生活。
叶剑英留下手迹
时至今日,超500处摩崖石刻串成了肇庆的千年文化珠链。在这里既能窥探岭南地域的书法史、文学史,也能看见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区域交流等重要历史信息。
今人用相机,古人用刀刻,无一不在证明“这人间仙境——我来过”。下次来肇庆七星岩打卡时别忘了抬头看看,说不定你正站在哪位名人的“朋友圈”里呢。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刘成
文案:刘宇恒
拍摄:廖文奕 刘宇恒 刘舜欣
剪辑:廖文奕
动图:刘宇恒
设计:张雅
联合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肇庆分社 肇庆市宣传融合发展服务中心
【作者】 刘宇恒;刘舜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7月13日上午,太原市晋源区赤桥古村隆重举办首届“千年古村落·一脉忠义魂”民间社祭文化大典。数百名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与当地村民齐聚千年古槐下,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本次活动以古官道遗址为主线,巧妙串联起村落厚重的历史文脉。年近八旬的非遗传承人、老支书杨来根现场讲述了豫让“漆身吞炭”
2025-07-17 11:08:00 实时讯息【来源:舟山市文广旅游体育局_工作要闻】近日,《中国文化报》刊发《在舟山博物馆里乘风破浪》,点赞“千年船说”舟山船文化系列文博研学课程。报道以“寻宝”解锁渔绳结、拼装绿眉毛船模、“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等游戏化场景为例,盛赞课程把千年船文化化作可观、可触、可玩的沉浸式体验,实现“跨学科融合+非遗活态传承
2025-07-16 04:40:00 实时讯息7月1日下午,#微信可以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冲上热搜第一。近日,微信朋友圈灰度上线“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的功能。开启后,共同好友对你互动过的朋友圈进行点赞或评论时,系统不再推送红点提醒,但仍可在消息列表中查看,也就是共友互动时就不再通知了。开启路径:将微信更新至最新版本后,进入【我】—【朋
2025-07-02 10:21:00 实时讯息近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融资方案获得农发行广东省分行批复,总投资达5.34亿元,可获得政策性融资贷款4.2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据了解,相关资金将用于支持开展新增耕地、低效产业用地整理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金利镇大力实施
2025-06-28 15:40:00 实时讯息又到了荔枝上市的甜蜜季节,枝头红果饱满,街头巷尾飘香,人们大快朵颐,享受这份夏日的馈赠。而荧屏之上,盛唐风华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奇,掀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骑”在这里该读“qí”还是“jì”?康辉援引《现代汉语词典》释疑:“骑”字现代读qí,但古人押韵的jì声却暗藏盛唐音律美学。在古代尝一
2025-06-19 06:53:00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