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乌鲁木齐:文艺搭台点亮文明新风 群众从“旁观者”到“主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36:00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贾梦妍)在乌鲁木齐米东区石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特殊的“擂台赛”正火热上演。没有专业舞台的聚光灯,有的只是社区干部、文艺志愿队和辖区居民们自编自导的移风易俗主题小品。

这场由米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石化街道联合举办的创新赛事中,7个社区带来了精心编排的小品等文艺节目,悄然掀起基层文明建设的新浪潮。

文艺表演

让文明新风从“说教”到“共鸣”

舞台上,奋进社区的小品《“降”彩礼“涨”幸福》迎来高潮:当“95后”姑娘马小兰攥着结婚证,对坚持索要10万元彩礼的父亲说:“爸,您算过吗?这10万元能买多少个馕?够咱们家吃十年!可要是因为彩礼伤了感情,十年都缓不过来啊!”

台下,62岁的观众张琴抹着眼泪说:“可不就是嘛,我家儿子结婚时亲家非要20万元彩礼,现在小两口每月还贷压力多大……”

这种直击人心的场景,源自石化街道积极创新移风易俗宣传形式。

“过去贴满墙的‘禁止高价彩礼’标语,不如一场街坊邻居演的小品管用。”石化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苏荣说,为了这次活动,7个社区的工作人员积极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围绕因彩礼反目的亲家、“打肿脸充胖子”的婚宴、过度厚葬,盲目攀比心理造成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发挥群众智慧,自编自导自演。

这些故事被改编成《文明祭扫新风尚》《三句半里话新风》等7部作品,让观众在“剧中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朝阳社区的“银发文艺队”将移风易俗编成三句半,当文艺志愿者王晓萌打着快板喊出“彩礼高过天山雪,婚后日子像冬夜;幸福不靠钱来买,夫妻同心金不换”时,台下掌声雷动。

这个节目特意将婚俗礼仪融入创作:“我国传统婚俗里,本来就是讲究诚意而非重金。”这种扎根传统文化的创作,让文明新风成为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

机制创新

从“观众”到“主演”的身份蜕变

后台化妆间里,65岁的高立正在给队员们画眉毛。作为“银发宣传队”队长,她手中的“文明积分存折”记录着团队三年来的蜕变:“以前我们照着文件念,现在居民抢着给我们‘递剧本’。”

存折显示,居民提供一个真实案例可积10分,参与演出积20分,积分可兑换社区超市购物券、免费体检等服务。

借助积分制,石化街道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发挥群众作用,让大家通过编排文艺作品、化身志愿者、言传身教等形式加入新风尚传播中,实现从“观众”到“主演”的身份转变。

这种“群众点题-文艺创作-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文明新风从“政府推动”转向“群众主动”。参演演员刘淑华说:“大家积极参与文艺演出,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从自身做起,为建设文明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安和社区的“文明议事会”新增了“彩礼指导标准”,由各族居民代表共同制定;佳祥社区的“红白事理事会”记录本上,近半年来简办婚礼的家庭从3户增至10户。

数字赋能

让新风尚“破屏出圈”

“家人们,看看我们社区的小品,彩礼那些事儿就得这么想!”在石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风采视频号上,正在热传一段3分钟的小品剪辑视频,评论区里“说得对”“支持移风易俗”的留言不断刷屏。

据统计,这场擂台赛的短视频在180余个居民微信群、抖音、快手等平台转发量超万次,点赞评论超500条,有网友留言:“新疆的广场舞阿姨太厉害,把政策编成段子,比追剧还好看!”

这得益于石化街道打造的“文明云矩阵”:将现场演出制作成“一分钟看懂移风易俗”系列短视频,邀请辖区“网红”——拥有69万粉丝的退休人员陈晋等担任“文明传播大使”,用新疆土话版解读、情景式演绎让政策更“接地气”。

“我们既要‘土味’更要‘科技感’。”石化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军平说,他们将持续在基层挖掘群众身边的文明故事,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通过“线下剧场+线上矩阵”的传播模式,让文明新风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流行文化”。

相关文章